303269:记着这些数字,不是为了恨,是怕往后再有人拿活人当草芥
1946年5月,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里,战犯松井石根瘫在被告席里扯松领带,冷笑说南京事件是支那方面夸大其词,法官敲法槌时他连眼皮都没抬。
1946年5月,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里,战犯松井石根瘫在被告席里扯松领带,冷笑说南京事件是支那方面夸大其词,法官敲法槌时他连眼皮都没抬。
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支攻城部队的指挥官是日本中国派遣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他的部队在攻占南京之后,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同时命令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9集团军对上海市区日军发动总攻。这是淞沪会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性指令,意味着蒋介石政府最终放弃了局部冲突的幻想,选择在华东地区与日军进行战略性决战。
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会以为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是时任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的松井石根或者裕仁天皇,但实则另有其人。
1878年,松井石根出生于日本名古屋一个落魄武士家庭。因体弱多病且家境贫寒,父亲将他送入军校,这里学费全免,还能锤炼意志。谁曾想,这一选择为东亚历史埋下了灾难的伏笔。
“松井石根还在抄佛经?”值夜的看守问同伴,同伴耸肩:“他说这样可以让幽灵安静。”一句轻描淡写的对话,把时间拉回到八年前的南京血雨。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二战后,为清算日本侵略战争罪行,防止历史悲剧重演,重建世界和平,同盟国设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审判,此即为东京审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把
近期正在热映的《南京照相馆》,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再现了南京沦陷后中国普通民众的苦难命运与生死抗争。本文站在历史审判角度,梳理对日本战犯的最后结局。目的是告诉人们,不管战争策划、指挥、参与者如何狂妄一时,其最终都难逃正义审判与法律制裁。这段历史警示我们,历史不容否
东京审判关于南京大屠杀专案,当时有如下“证人”替松井石根辩护,他们是:中山宁人、日高信六郎、塚本浩次、胁坂次郎、中泽三夫、饭沼守、神原主计、大杉浩、下中弥三郎、中谷武世、冈田尚、石射猪太郎、青木武、单下训司、三并贞三、小畑年和大内义秀、胁坂次郎、西岛刚、小川关
1937年冬,日本军队攻下南京后展开大屠杀,数十万无辜死于非命。这场惨烈事件到底源于什么?野蛮冲动?军事命令?还是系统运作的结果?真相并不简单。
“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在考虑将来总攻时的弹药供给问题,所以,自始至终严格命令部队继续节约弹药,也就是所谓的以5个基数来完成整个战局的计划。”
1937年12月3日,上海的天空灰暗如铅。外滩建筑群的穹顶下,膏药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街道两侧,数万市民被刺刀驱赶至街头,他们的面孔因恐惧而僵硬,喉结在日军的呵斥声中颤抖。这一天,既是日军庆祝上海沦陷的“胜利日”,也是松井石根晋升上海派遣军司令的加冕仪式。这位